发布时间:
2024-09-06
项目组表示,虽然团队探索了丙肝筛查-确诊-治疗转介的临床路径,但尚需进一步加强和推广院内筛查、推广筛查策略在示范区的应用、制定扩大筛查的策略,以便进一步加强我国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不断降低丙型肝炎流行水平。另外,还需继续开发有效性★◆★◆★◆、安全性和价格更具优势的国产原研药物,针对特殊人群如中国基因3b型的治疗方案进行深入研究★■。
项目主要创新点包括:率先系统阐明了视网膜微环境中胶质细胞在视网膜变性疾病进展中的关键作用机制,发现了“早期小胶质细胞激活、晚期大胶质细胞瘢痕化■◆★◆”是加速视功能损伤的主要病理特征■★,发现了干细胞在主动调控微环境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外泌体中的mir-21-5p抑制小胶质细胞过度激活◆◆★◆,并通过NGF/TrkA通路促进大胶质细胞转分化为神经元,从而延缓视网膜变性进程,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建立了CKit+SSEA4-分选策略,从人胚胎干细胞(hESC)诱导的视网膜类器官中纯化出兼顾安全性及可塑性的视网膜祖细胞◆■■★◆。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视网膜变性疾病,首创性开展了hESC诱导的视网膜色素上皮(hESC-RPE)细胞移植治疗黄斑变性,人视网膜祖细胞移植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等三项临床试验,初步证明了干细胞眼内移植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项目创新内容主要包括:(1)揭示了肝源性激素FGF21调控mTORC1信号以及转录因子CREBZF调控ATF4信号等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发病新机制,解决了肝脏发生选择性胰岛素抵抗等关键科学问题;首次发现了FGF21类似物B1344对灵长类MAFLD模型的防治作用及机制◆■★■,为胰岛素抵抗、糖尿病新药研发奠定理论基础★◆。(2)发现了肠菌衍生物丁酸和吲哚-3-丙酸(IPA),逆转肠道菌群失调,改善肠道屏障,通过“肠-肾轴”“肠-肝轴”等器官对话途径,传递代谢信号,抑制氧化应激-炎症和细胞焦亡★■★◆,改善糖尿病肾病和脂肪性肝炎;率先开展胰腺内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2型糖尿病■◆,为通过肠道和胰腺干预靶器官损伤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策略★◆■★■。(3)发现了出生体重、腰高比以及血清Maresin-1、Nrg4、miR-30c等代谢紊乱及心血管损伤早期预警指标;首次发现了芳香烃受体和NLRP3炎症小体介导血管内皮细胞焦亡的新机制★◆★,围绕miRNA探索动脉粥样硬化精准防治靶点;率先开展了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异体血小板凝胶和负压伤口吸引技术治疗糖尿病足■◆,使本地区足病截肢率降至1.1‰,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3.9‰)。(4)构建适合国情的糖脂代谢紊乱主动健康管理新模式,提升全生命周期慢病管理水平◆◆★;率先开展糖尿病★■◆★◆◆“五师共管◆◆■”主动健康模式,构建早期预警和防控体系★★◆★◆★,使糖尿病随访管理率提高约30%。
项目组表示◆■◆■,临床研究病例来源仅限国内■◆★★★◆,需进一步开展国际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以获得更多的临床证据,争取影响国际相关临床指南的制定,提高我国在糖脂代谢紊乱疾病及其靶器官并发症研究领域的影响力。
项目组表示,虽然目前团队已经攻破许多关键理论和技术,但仍处于转化研究的前期阶段,所发现的新型诊断标志物临床应用规模还需进一步扩大★■◆★■。未来将围绕EV治疗转化核心技术及生物标志物验证开展深入研究,早日实现研究成果和核心技术的产业化。
糖脂代谢紊乱是目前国人面临的重大健康威胁,其导致靶器官损伤的机制不清,防治靶点不明■◆◆★■,早期诊断困难★◆■■,缺乏针对性治疗手段★■。因此★■■★◆◆,探索基于不同靶器官损伤的早期预警◆◆★、早期诊断和个体化干预策略★★,构建综合防控体系,推广适宜诊疗技术,具有重要意义◆◆★★◆。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徐勇教授带领项目组开展了“糖脂代谢紊乱器官损伤的分子机制与防治策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该项目荣获2023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导致肝硬化及肝细胞癌的主要原因◆◆★◆★。中国有着庞大的HCV感染人群及大量未被发现和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如何提高中国HCV感染者的筛查效力,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在中国CHC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如何,中国HCV治疗方案与欧美国家有何不同等问题亟待解答,同时DAAs原研新药在中国的研发也迫在眉睫。基于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魏来教授带领项目组开展了■★“我国慢性丙型肝炎的筛查策略及治愈新方案的研究及推广”,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项目荣获2023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肾小管间质炎症和纤维化(RTIF)是终末期肾病形成的关键原因,阐明其发生机制对创新肾病诊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东南大学刘必成教授带领项目组开展了“肾小管间质炎症纤维化新机制发现及其转化研究”,历时十年,聚焦RTIF发生关键机制和诊疗新技术,开展系列创新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该项目荣获2023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项目组表示■■★■★★,虽然研究初步证实了干细胞眼内应用的安全性,但其长期应用的有效性仍需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受限于资金、产品一致性难题★◆◆◆■,当前难以组织此类研究。此外★■,干细胞治疗晚期视网膜变性面临炎症微环境挑战,影响干细胞长期存活与疗效持久◆■◆◆■★。Müller细胞重编程虽在动物模型有进展,但效率低且分化不足,外源性植入与内源性激活的临床转化均需时日。目前◆■◆★■◆,项目组已经开始尝试应用组织工程构架的移植细胞复合体,但因材料的医疗应用许可限制,难以直接应用到临床试验中。这一系列探索◆■★◆★■,将成为未来进一步优化细胞产品的努力方向。
视网膜变性疾病是一类以视网膜神经元变性死亡为特征的难治性致盲性眼病,我国每年因此致盲人数约3 000 000人,已成为威胁我国国民视力健康的主要因素,造成了严重的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目前针对视网膜变性疾病所致的视力丧失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干细胞移植可修复病变视网膜,重建视功能,为治疗该类疾病带来新的可能。基于此,中国人民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勇教授带领项目组开展◆◆“致盲性视网膜变性疾病的干细胞治疗新技术及临床应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该项目荣获2023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项目创新点主要包括◆★◆■■★:(1)牵头国产原研DAAs药物达诺瑞韦、拉维达韦、可洛派韦★■★◆◆、依米他韦的全国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上述药物均获批国家Ⅰ类创新药,将HCV治愈率由干扰素时代的60%提高到95%以上★◆★★◆。上述治疗新方案被我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推荐并纳入国家医保目录。(2)主持制定卫生健康委行业标准《丙型病毒性肝炎筛查及管理》,参与制定卫生健康委行业标准《丙型肝炎诊断》。主持制定《中国丙型病毒性肝炎院内筛查管理流程》和我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建立丙肝筛查-确诊-治疗转介的临床路径★◆■◆,促进丙型肝炎的消除◆■■★。(3)在国际上首先说明中国基因3b型HCV为特殊基因型★◆★◆★,在高治愈率DAAs时代发现中国特有的基因亚型的难治性,揭示了DAAs治疗时代的新挑战★■★■★■。(4)首先提出了全国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合并其他疾病及合并其他疾病用药情况,牵头撰写了《丙型肝炎直接抗病毒药物应用中的药物相互作用管理专家共识》,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和符合中国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特点的DAAs合并用药规范。
项目组表示,尽管项目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目前建立呼吸衰竭的精准化治疗体系仍较粗放■★★◆★,需进一步细化◆★★,且呼吸衰竭同质化诊疗平台覆盖不全,仍需要进一步推进同质化诊疗平台的智能化进程,并扩大覆盖范围,以期发挥更大的作用。
项目创新点主要包括:(1)创建了基于表型的呼吸衰竭精准化治疗体系及同质化推广平台。构建病因表型导向和临床表型导向的精准化呼吸衰竭治疗策略;创建呼吸衰竭同质化诊疗推广平台,率先将病因表型及临床表型落实到指导呼吸衰患者精准化治疗选择,实现了呼吸衰竭治疗从规范化到精准化的重大突破。(2)构建了呼吸力学及可视化影像导向的精准化机械通气治疗体系。构建呼吸力学导向和可视化影像导向的精准化肺保护性机械通气策略★★■■;引领床旁呼吸力学及肺可视化影像导向精准化机械通气的国际学术前沿★★■,为呼吸衰竭的精准化治疗提供了临床可行的实践范式◆★■。(3)创新型机械通气模式的研发及全球推广应用。首次开发了神经驱控压力支持通气模式及呼气期神经驱控的正/负压辅助通气■★★,为机械通气模式带来新的曙光;开发了辅助通气自适应人机同步功能★★■★,全球产业化应用。
呼吸衰竭是重症患者最常发生的器官功能衰竭,也是全球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甲型流感等新发传染病的首要死亡原因。研究显示■■■■◆,我国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接受机械通气患者病死率高达60%,远高于国际水平。缺乏精准化的治疗策略及不同地域间诊疗水平差异巨大是呼吸衰竭治疗面临的瓶颈问题,也是导致其病死率高的关键原因。机械通气是呼吸衰竭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挽救生命的同时也会通过非生理性机械辅助导致肺损伤。如何在挽救生命的同时减缓呼吸机相关肺损伤■★,是呼吸衰竭治疗领域的核心问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刘玲教授带领项目组开展了■■“呼吸衰竭精准化治疗体系的建立及推广应用”■◆,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项目荣获2023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项目主要创新包括★◆■:(1)发现小管间质炎症及纤维化形成的重要新机制■★◆■★。基于体内外实验与临床研究★★,揭示了细胞外囊泡(EVs)介导的信号传递是导致肾损伤形成的新机制■★◆★■。肾小管细胞(TEC)在不同损伤因素作用下,分泌携带有特异性miRNA◆◆■★、mRNA的EVs,被巨噬细胞摄取并导致其表型转化■■★★◆,促进炎症信号传递和RTIF进展◆★◆★■★。巨噬细胞Mincle是肾脏早期炎症启动的关键模式识别受体。基于上述系列研究,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TEC损伤是驱动RTIF形成的关键这一新理论。(2)开发了基于EVs的肾脏靶向抗炎治疗新策略■◆■◆★★。首次构建基于巨噬细胞EVs的细胞因子IL-10递送系统,发现其可显著抑制RTIF■★◆■◆★,主要机制为维持TEC线粒体稳态,并诱导巨噬细胞向M2表型转化◆■■★■★。创建EVs小分子药物递送系统■★■,为降低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应用所导致的全身副作用提供了全新途径。创新开发Kim-1靶向肽修饰的工程化EVs以进一步提高靶向损伤肾脏的能力,并以此作为siRNA递送新载体,实现肾小管特异性靶向干预。建立了干细胞三维培养和EVs生产体系,EV载药技术获深圳科兴制药首批投资1000万元■◆,为产业转化打下了坚实基础■■。(3)建立了慢性肾脏病尿液无创诊断新方法。创建尿液RNA标志物快速检测方法及尿液EVs RNA标志物研究策略■■★,发现尿液EVs内RNA标志物与慢性肾脏病(CKD)肾功能、纤维化病理改变及预后密切相关,成为实现CKD液体活检的新途径。
相关资讯
2023-12-06
2023-12-06
2023-12-06
2023-12-06
2023-12-06
2023-12-06
2023-12-06
2023-12-06
2023-12-06
2023-12-06